WWW,NS1122,COM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印发通知,对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近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突出主题、广泛发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社会公众热情参与,取得良好成效。
各地各部门注重创新,多措并举,充分调动群众和各方参与积极性。第八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宁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场馆解说员、学校老师、大学生等众多选手参与;湖南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红背包公益行动;安徽举办防灾减灾日主题短视频大赛;宁夏举办“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素质能力提升线上知识竞赛”;山西开展“专家技术服务进社区”活动;山东青岛举办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网络竞答;广东深圳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四川地震局、重庆地震局、中国人民保险联合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大赛活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联合举办“防灾减灾:从基层做起”论坛。
上海模拟强对流天气同时发生地震灾害,开展“沪应—2024”综合应急演练;河南围绕群众紧急转移避险、集中安置和生活救助举办自然灾害救灾救助应急演练;湖北针对汛期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特点举办地质灾害救援救灾应急避险演练;黑龙江举行地震、火灾、水库垮坝等多科目抗震救灾实兵综合演练;福建开展地铁应急疏散逃生演练;广西启动百县千村万屯(企)应急演练;新疆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县域应用试点模拟演练。
劳动者的权利不能只是“纸上权利”,更要变成“真金白银”。南安法院执行局常态化开展“护薪”专项行动,聚焦劳动者涉诉权益保障,坚持优先立案、执行、兑付,重点解决劳动者被欠薪难题,让劳动者安“薪”更暖心。今年“五一护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院执行局共执结追索劳动报酬案件400件涉工人450人,执行到位金额达400万余元。
年前,该院水头法庭到某村庄现场高效调解一起土地纠纷案件。某石材公司未经允许,私自将村民承包的土地(基本农田)占为己用,用于工业生产,堆放大量石材荒料,导致吴某等9户村民无法耕作。由于该案系涉民生案件,又涉劳动者基本权益,当事人都是同村,法官主动前往现场调解,当天即调解成功。在被告的配合下,叉车逐步将石材荒料腾空,土地顺利归还。
2月27日,南安法院巡回法庭在南安市综治中心设立。当天下午,巡回法庭公开审理一起由综治中心下设劳动保障维权服务中心移送的涉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敲下巡回法庭“第一槌”。“近距离旁听庭审,庭后法官还围绕案件展开普法,我深受启发,回去就要把公司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点逐步‘堵’上!”参与旁听庭审的某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研究深入,对茶马古道的路线分布认识不断丰富、细致。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认为,西南各省区早期以产盐地为中心形成局域性的古道网络,因有些地方不产茶,茶叶需通过马帮从远方运来,从而将这些局域性古道网络串联起来。马帮需要绕开难以跨越的高山和江河,走向城镇、村落和集市进行贸易,使得很多路段的茶马古道总是蜿蜒曲折。在国内,滇藏道、川藏道、青藏道、滇川道、川黔道等主干道千里迢迢、历史久远,仍吸引沿线各地的社会和物产加入到贸易网络之中。因茶马古道短途贸易商品较多,马帮沿主干线的行程多为分段进行,除主干线外,各地马帮根据物资交换所需,又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如茶叶脉络般密布古道覆盖区域的各个角落,共同构成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杨海潮:关于这条川滇缅印古代通道的研究非常多,中外学者均有不少成果。《史记》记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见筇竹及蜀布,经询问后推测有商路从云南和四川通往身毒(印度)。向达的《蛮书校注》研究过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路线,李学勤在《商代通向东南亚的道路》指出商代就有从四川和云南通往东南亚的道路等。
19世纪末以来,欧美的探险家、传教士等也搜集并出版在中国及东南亚、南亚的见闻。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记录了马帮的部分行程路线;俄罗斯人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中,写下他跟随马帮到丽江的经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马帮旅行》中记录跟随马帮行走滇西、从云南进入缅甸的经历,他眼中的昆明“既是一条铁路的终点WWW,NS1122,COM,又是若干马帮旅途的起点”。从这些外国人的笔下,或多或少能窥见茶马古道如何连接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
在影视领域,《最后的马帮》《大马帮》等众多中文影视作品陆续面世。稍晚于国内,日韩联合摄制纪录片《茶马古道》、美国学者赛琳娜·艾哈默德和英国摄影家迈克·费里曼合作出版画册《茶马古道》等作品,进一步提高了“茶马古道”的国际知名度。海外民众也从中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古往今来的人文风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杨海潮,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导师,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基地副主任。长期从事西南民族语言和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民族史、茶马古道以及茶史和茶文化。代表论著有《音系复杂性:以白语的语素音节表为例》《普洱茶余》《茶马古道:地方性的民间视角》《茶文化初传藏区的时间与空间之语言学考证》《茶的属性与中国文化(汉文化)的形象》《茶文化在唐代的传播:时间、空间、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