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9156,COM
据悉,为了解上海市室外“游烟”相关情况、对市民生活影响及市民对“游烟”的态度看法,并收集市民对“游烟”管理的意见建议,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联合开展了上海市民室外二手烟(游烟)相关情况调查。在逾万名接受调查的民众中,近六成民众经常遭遇“游烟”WWW,T9156,COM,逾九成民众对“游烟”表示反感,超七成民众表示不能接受“游烟”。
当被问及遭遇“游烟”的常见行为时,遭遇“边走边吸烟”“不避开人群吸烟”“边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边吸烟”“乱扔烟头或乱弹烟灰”行为的人数占比均超过半数。超七成的民众对“游烟”的态度为“不能接受”,原因包括:影响他人健康;容易发生烟蒂随处乱扔的现象,影响市容环境;造成安全隐患(如烟头、烟灰烫伤他人或烫坏衣物、乱扔烟蒂还可引发火灾等)。当被问及遭遇“游烟”的感觉时,逾九成市民表示“反感”。问及会采取的措施时,超半数民众会选择“赶紧避开”。
据悉,上海成人吸烟率自2010年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7.5个百分点至19.4%,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下降至12.4%,但也存在短板和不足,成人二手烟暴露率虽有所下降,但仍达41.6%。如今,随着室内控烟状况不断向好,相对而言,吸烟者在室外“随处吸烟”“抽游烟”现象造成的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情况则显得更为突出。2023年上海推出“控烟行动三部曲”——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在做好室内禁烟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倡导室外控烟。
二手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巨大,吸入二手烟会导致成人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与发育异常等多种疾病发生。在调查中,对于“游烟”的应对建议,超六成的民众认为应当加强宣传倡导,逐步形成烟民在室外不抽“游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将一些特定和重点的室外人群聚集场所也纳入法定禁烟范围;“疏堵结合”在室外规范设置吸烟点,并标明吸烟点标识及引导标识;对在室外人群密集场所吸烟和边走路边吸烟的“游烟”行为进行立法管控。
据悉,当下,医疗学科细分后的专科护士和专病护士涌现。各个领域的护理专家脱颖而出:有保卫病人“生命通路”、专门从事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工作的“管路专家”;有肝移植全程护理管理亚专业工作室的护理专家;有开设淋巴瘤医护联合门诊,进行“心灵舒缓”的志愿服务专家;有关注病人术后疼痛,开展疼痛护理研究的专家;还有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能够迅速组建团队南征北战并且圆满完成任务的护理管理专家。
左英护理奖,是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左英”的名字命名的护理奖,具有特殊的意义。2012年,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接受左英子女按母亲遗愿捐赠的200万元,同年正式设立“左英护理专项基金”,并以此专项基金开设“左英护理奖”,主要用于表彰、奖励本市卫生系统从事一线护理工作,尤其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表现优异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护理工作者,以促进本市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左英护理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出“左英护理奖”获得者101名、“左英护理奖”提名奖98名,“特别荣誉奖”2名。
现在的护士,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微笑、温柔、体贴、认真执行医嘱的服务型护士了,还肩负着协助医生解救病人疾苦、让病人早日康复的神圣使命。据悉,这次参选的78名护士总共获得321项新型实用技术专利,其中8项为国家发明专利。有的护士长不仅拿了29项专利,而且还有5项专利实现了技术转化。这次参选的78名护士中有77名护士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有30名护士还发表了sci文章。
本届左英护理奖获得者之一——曙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孙青建立了“点—线—面”逐层递进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实现无缝的、个体化的、患者积极参与的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并将中医护理资源延伸进入社区,社会效益显著。孙青表示,中医特色适宜技术是祖国医学瑰宝,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为了让中医优质护理资源惠及更多人群,其所在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深入融合的路径,以“互联网+”为载体,落实“医院—患者”延伸护理新模式,她们定期开展“中医护理技术进社区,科普教育助健康”公益服务,延伸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
来自东方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张梅英当日获颁左英护理奖。她探索构建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智能分诊”系统WWW,T9156,COM,将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9.64%下降至1.04%。她说,急诊科护士是一个对专业、体能及心理素质都有着极具挑战的护理岗位。她认为,急诊护士工作中更需要学会思考和解决。她从这些身边事、日常事开始,简化临床路径,细化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操作,目标就一个: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救治及护理。(完)
随着研究深入,对茶马古道的路线分布认识不断丰富、细致。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认为,西南各省区早期以产盐地为中心形成局域性的古道网络,因有些地方不产茶,茶叶需通过马帮从远方运来,从而将这些局域性古道网络串联起来。马帮需要绕开难以跨越的高山和江河,走向城镇、村落和集市进行贸易,使得很多路段的茶马古道总是蜿蜒曲折。在国内,滇藏道、川藏道、青藏道、滇川道、川黔道等主干道千里迢迢、历史久远,仍吸引沿线各地的社会和物产加入到贸易网络之中。因茶马古道短途贸易商品较多,马帮沿主干线的行程多为分段进行,除主干线外,各地马帮根据物资交换所需,又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如茶叶脉络般密布古道覆盖区域的各个角落,共同构成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杨海潮:关于这条川滇缅印古代通道的研究非常多,中外学者均有不少成果。《史记》记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见筇竹及蜀布,经询问后推测有商路从云南和四川通往身毒(印度)。向达的《蛮书校注》研究过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路线,李学勤在《商代通向东南亚的道路》指出商代就有从四川和云南通往东南亚的道路等。
19世纪末以来,欧美的探险家、传教士等也搜集并出版在中国及东南亚、南亚的见闻。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记录了马帮的部分行程路线;俄罗斯人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中,写下他跟随马帮到丽江的经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马帮旅行》中记录跟随马帮行走滇西、从云南进入缅甸的经历,他眼中的昆明“既是一条铁路的终点,又是若干马帮旅途的起点”。从这些外国人的笔下,或多或少能窥见茶马古道如何连接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
在影视领域,《最后的马帮》《大马帮》等众多中文影视作品陆续面世。稍晚于国内,日韩联合摄制纪录片《茶马古道》、美国学者赛琳娜·艾哈默德和英国摄影家迈克·费里曼合作出版画册《茶马古道》等作品,进一步提高了“茶马古道”的国际知名度。海外民众也从中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古往今来的人文风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杨海潮,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导师,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基地副主任。长期从事西南民族语言和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民族史、茶马古道以及茶史和茶文化。代表论著有《音系复杂性:以白语的语素音节表为例》《普洱茶余》《茶马古道:地方性的民间视角》《茶文化初传藏区的时间与空间之语言学考证》《茶的属性与中国文化(汉文化)的形象》《茶文化在唐代的传播:时间、空间、社会》等。